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随网通社编辑 看外国人眼中的上海车展

又到上海车展,虽然我是第一次参加,但是基于我有着多次参加/广州等大型国内车展的经验,我带够了足够耐穿且舒适的衣服和鞋,并在之前做足了心理与生理准备。

本期内容主题为外国人眼中的上海车展,利用我英语优势在展馆中我采访到了一些外国人,他们有的是记者、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模特(不对,应该说是礼仪小姐或者前台接待员?)。当然过程也不算是顺利,因为毕竟大部分人是在工作状态,没有那么多精力向我道出他们的想法,不过好在我收集到了足够丰富的素材。

Marco(音译:妈儿扣)先生是一位来自的设计师,他本人很健谈,我们在展馆中相遇,他对我的问题给出了详尽的解答。

首先我表明了身份与目的,并介绍了我自己,随后询问了他的姓名与职业。得知他是一名厂商工作人员后,便开始询问他对本次车展的看法。

在Marco先生眼中,上海车展更像是新能源车的天下,无论是品牌/合资品牌还是品牌,本次重磅中新能源产品或者纯电动产品占了很大比重,他对此有着自身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虽然中国汽车制造业起步较晚,没有欧洲国家那么悠久的历史;没有日本那么先进的技术,但是在新能源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制造领域,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如果中国企业将重点放在如何造出一辆好车来的话,那么中国版指日可待。

外国同行眼中的中国车展

在一场发布会之后,我截住了一位外国小伙儿,询问了他的姓名与职业后,我们交换了名片。他得知我是一名同行后,警惕心放下了一些,或许他认为我并不是什么好人吧(其实俄罗斯骗子比国内多,而且骗术都很过时)。

Abel(音译:阿贝尔)对我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也是第一次参加海外车展。随后我询问了他对本次上海车展的一些看法,他表示,本次上海车展的规模很大,甚至远远了欧洲大型车展。由于他的英文能力有限,加之刚进入展馆不久,对其他方面并不是很了解也无法透露更多真实的想法。

随后我询问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之车,他表示,一辆Polo可以满足他,这也是他努力工作的方向,随后我们结束了短暂的交谈并合影留念。

健谈的外国模特

来到展台,了几位非常漂亮的模特,于是我便上前打了招呼,没想到两位热情的美女很愿意与我交流,尤其是健谈的Anleva(音译:安列娃)。

她说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上海车展,也是她第一次参加中国的车展。由于Anleva非常健谈,我便与她多聊了两句,得知她是来自白俄罗斯的职业模特,由于当地市场不景气所以跟随同胞来到中国淘金,而她的梦想便是早日赚够钱,回到家乡购买一辆梅赛德斯-与一套小房子,找到心爱之人愉快的度过余生。

在我的印象中白俄罗斯的美女都是大高个(俗称大洋马),所以我便与Anleva开玩笑说道:“你旁边的Bianca(音译:笔昂卡)为什么比你高时”,腼腆的Bianca不禁一笑没有作答,反而是健谈的Anleva笑称道:“我的身材比她要匀称”说着她便开始摆起了Pose。

发牢骚的不仅仅是媒体老师

每到车展,我想最忙碌的不仅仅是媒体工作者,还有来自厂商/经销商,活动公司/搭建方,展会方等人员。当我来到展台时,刚刚结束了一场发布会,我看到了台上的一位外国小伙,便上前与他交流。Nicolas(音译:妮扣辣四)看到我的第一句话便是:“请注意封锁线,不能越线拍摄”。随后我表明了身份与目的,这时的他才松了一口气。

随后我们展开了简短的交流,当我问道他对中国以及上海车展的感受时,他说道:“对中国和上海车展我都比较陌生,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里,不过有一点我想我一定得说,那就是这里的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太高了,只负责拦人一项工作的我,到现在已经是精疲力尽了。”

当我问道他最感兴趣的车型时,他给了我非常肯定的回答--Jeep,Nicolas是加州人,他说他们家乡有很多山,周末驾车去山里越野是他们镇上人们最高兴的时候,而牧马人则是他们的首选座驾。

闻名世界的中国仿造

英国人向来对汽车要求苛刻,他们喜欢完美的汽车,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拥有悠久的工业文化,毕竟那里才是工业的发源地。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起步很晚,但是现在却能够在汽车制造方面让他们感到胆寒,所以说有些问题他们存在偏激的看法,我也能够理解。不过这些偏激的看法,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不争的事实。

就拿山寨的问题来说,当我询问英国记者Leon(音译:力昂)时,他给出了这样的答复:“如果这辆车生产在欧洲,他们的制造商是会被送上法庭的,而这些制造商的后果将是进监狱。”从他严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对自身产品的保护有着很健全的法律规定。

转转话题吧,我问了问Leon最感兴趣的中国车是什么,他说:“当然就是我面前的这辆车(SR9)。”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在欧洲我们不可能看到这样的产品出现,虽然那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有时候也并非是一件好事,这样的产品出现会让竞争变得更有意思,当然这是站在局外人角度的看法。”

全球公认的最累车展

他们是Lynk&Co领克的德国工程师,而对于Frank(音译:富日安克)与Martha(音译:妈二tha,th一定得是个咬舌音。读tha洒/the则都太难听)来说上海车展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累。

德国在西方国家中虽然不算是个讲究的国家,但是也很少会看见男士穿着西服配上一双运动鞋、女士穿着简礼服配上一双运动鞋的场面。不巧的是,今天我碰上的这两位德国人就是少数不讲究的人,但是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上海展馆太大,想要好好逛逛的话穿皮鞋或者高跟鞋,那对双脚来说简直就是地狱般的折磨。

当我问及他们二人心目中的心仪车型时,他们都比较喜欢德国的本土品牌,男士Frank更偏爱成熟稳重的梅赛德斯-奔驰,女士Martha则对情有独钟。

德国媒体大咖的见解

最后这两位想必也是在他们国内媒体圈中打拼多年的人物了,从他们对于中国的汽车市场与上海车展的看法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专业性。

Bob(音译:鲍卜)认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正在经历大转型,可以从本届上海车展看出,在燃油车方面,更多的本土厂商愿意向更高端、更具有品质的方向发展,Habbeger(音译:哈贝个儿)补充道,没有这样能力的本土厂商则根本不会考虑进取,而是考虑曲线发展的方式努力研发新能源车来追赶前者的脚步。

两者一致认为,这样的竞争对于中国本土品牌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危害性,因为他们认为日后的工业污染等恶劣影响将随着更激烈的竞争变得更不受重视(即便是纯电动新能源车,虽然没有排放污染,但是废弃电池的处理以及车身零部件等制造业存在不少污染)。

当我表明我是一名来自北京的汽车媒体时,他们很快说道,他们参加过几次北京车展与上海车展,虽然整体展会的规模以及形式都在逐渐走向世界化,但是对于良性的竞争与环境保护等人类持续发展因素的考虑则是越来越少。

对于这两位的言论我认为,他们说的是实事情况,也正是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局外者才会将问题看的如此透彻。在我印象中,往届北京车展我还能依稀记得有过什么绿色车展、环保车展等等口号,然而本次上海车展,类似的口号我没有发现,更多的是媒体对于产品/信息点的追逐、厂商对于自身品牌的宣传等。

写在最后:

虽然文中几位外国人有着不同的职业与看法,也有着不同的经验与阅历,但是他们对中国、对上海车展的看法还都很新奇、角度比较独特,不过这或许是我没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国内媒体人的更多看法。(图/文 网通社 张越鹏 摄 网通社 李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