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上海海事测绘中心“5·10”落江集装箱应急扫测纪实

  5月10日22时50分,上海海事测绘中心接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消息:当天21时57分接报,多用途船“顺港19”轮离泊后航行至A60灯浮附近水域时37个集装箱落江。

  险情就是命令!落江集装箱严重危及上海港的安全畅通!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应急攻坚战中,上海海事测绘中心这支专业的海事测绘队伍又一次彰显了“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使命担当,诠释了“尺幅千里、追求卓越”的海测精神。海测人上下齐心、众志成城,前方连续作战、不辞辛劳,后方技术支持和指挥协调,沉着冷静、果敢有序,共同打赢了这场应急扫测攻坚战。

  据统计,从5月10日22时50分开始投入战斗,到5月21日15时,在历时11天的连续应急扫测中,上海海事测绘中心共投入了4艘扫测船艇、70余名一线扫测人员,各船艇现场工作时间合计达425小时,累计完成旁侧声呐测线1978公里,扫测面积达143.7平方公里,先后定位集装箱疑点34处,其中实施应急扫测首日便精准定位28处,为29个沉江集装箱的成功打捞(共打捞起集装箱35个,其中6个浮箱)和航道排险提供了及时、精准的点位数据。同时,也为相关水域逐步恢复正常通航,最大限度减少船舶积压,以及两艘大型邮轮的进出港提供了重要保障。

  快速反应,百分钟内紧急出航

  5月10日22时50分,上海海事测绘中心接到东海航保中心指令后,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中心以及各个专业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连夜赶到单位组织应急力量,通知一线扫测人员迅速到单位集合,应急船艇马上备航,专业扫测设备检查调试……各项准备工作紧张有序。在不到100分钟的时间里,参与应急扫测的船艇、人员和设备准备到位,随着现场指挥、上海海事测绘中心副主任张祥文的一声令下,5月11日零时30分,“海巡1668”轮解缆起航,在夜色中紧急赶往事发水域。随后,上海海事测绘中心又先后调派“海巡1666”轮、“海恒1号”轮、“海巡1667”轮等3艘扫测船艇赶往现场。

  在“海巡1668”轮担任测量组组长的周鹏告诉记者,接到紧急出航任务的那天晚上,他们测量组几位同事已经在单位加班到很晚,但接到测量队长的指令后仍打起精神,立即着手出发前的各项准备。

  为了赶上5月11日6时出发的“海巡1666”轮,夜里接到电话通知的两位船员,分别乘出租车从松江和川沙家中出发,到达单位时已是11日1时多了。当船舶管理中心主任孙利明问他俩,为什么这么早就赶过来时,他们回答说:“我们怕睡过头,影响第二天出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海测人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感。

  扫测过程中,测绘中心主任史晓平坐镇单位指挥协调,副主任张祥文随船在扫测现场指挥。在采访中,史晓平一边拿手机给记者看现场传回的一张张声呐扫测图像,一边向记者介绍,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判读出集装箱疑点。应急扫测启动伊始,“海巡1668”轮半夜紧急出航,凌晨两点多到事发水域后克服困难,实施扫测作业。根据上级要求,先对事发水域的主航道实施扫测,以确保主航道安全。由于是凌晨实施扫测作业,视线差、主航道附近小船穿梭多;实施航道扫测作业时,测量船舶垂直航道走线,与正常航行不同;随船的声呐设备伸出舷外拖带,加上落江集装箱下落不明等因素,安全风险可想而知。但是,为了第一时间探测到落江集装箱疑点,扫测队伍在这个时候必须发挥关键作用。史晓平告诉了记者他的担忧,5月10日、11日连续两个晚上,他度过了两个不眠之夜。张祥文在“海巡1667”轮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喉咙嘶哑,说话都很困难,仍坚守在一线协调、指挥。

  “CT扫描”,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上海港航道船舶进出十分繁忙,集装箱虽落入吴淞口水域警戒区,但会随潮流漂移,如不及时打捞出水,整个上海港将犹如鱼鲠在喉,而在第一时间精准定位落水集装箱便成了关键的一着棋。

  曾在现场担任协调工作的测绘业务科科长曹源告诉记者,在此次应急扫测中,他们打了三场战役。

  第一场,从5月10日22时50分接报到5月13日13时,上海海事测绘中心对集装箱最有可能落入江中的重点水域进行了全方位、地毯式的来回扫测,包括吴淞口警戒区、长江口深水航道延伸段、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前沿等。扫测首日,现场就准确定位疑点28处,为打捞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11日晚“海洋量子号”轮、“歌诗达赛琳娜”轮两艘大型国际邮轮进港航线的制定提供了直接依据。

  第二场,5月14日至5月15日,第一次扩大范围,上海海事测绘中心对宝山部分航道、外高桥部分航道,吴淞口部分锚地附近水域等进行了扫测,继续搜寻落江集装箱。

  第三场,5月16日至5月21日,第二次扩大扫测。在原有范围基础上,上海海事测绘中心对已经扫测过的主航道进行复测,防止集装箱再次漂移到主航道,确保航道安全万无一失,并向已完成测区的上、下游进一步延伸,再对黄浦江部分重点水域、吴淞口1—11号锚地以及外高桥航道等重要水域进行扫测,确保水域通航安全。

  扫测期间,在4艘船上负责扫测定位的扫测队员,始终紧盯电脑屏幕,对从水下扫获的图像进行判读,及时发现疑点目标,这被形象地描述为做“水下CT”。

  已在海测战线上摸爬滚打了10年,具有丰富判断经验的周鹏告诉记者,集装箱形状四四方方,掉入水中后,声呐的声波接触到铁皮反射后,会出现一个亮点一个阴影,且棱角分明,如果图像比较清晰的话,出现在电脑画面瞬间就能锁定。但是水底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图像就不是那么容易判读了,需要一定的经验,测绘中心后方指挥部又组建了以测量队队长张良为主的专家团队,及时对一线发回的声呐图像进行再次技术分析判读,以确保疑点的准确性。

  周鹏说,一般扫测时都是三人一组。三双眼晴盯着两台电脑,5月11日2时到达事发水域后,三人连续工作了10多个小时,连中饭也是轮流去吃,做到始终有人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点。

  齐心协力,完成应急扫测任务

  在采访中,无论是中心负责人、还是普通员工,无论是扫测一线、还是后方支援,为了完成这次应急扫测任务,大家上下同心,全身心投入。

  对于海测人来说,事件发生最初的“黄金24小时”是必须要抓住的。正因如此,从5月11日起,4艘专业扫测船划分区域合理分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搜寻。

  5月12日,在“海巡1667”轮的指挥船上,担任现场协调的曹源要联系方方面面,从6时12分拨打第一个电话,到23时17分向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汇报当天工作完成情况,在17个小时里,共接打了90个电话,通话时长达到185分钟。由于测量室位于船上的最高层,而洗手间位于二层甲板,虽然上下船梯只有1分钟的时间,但他也不敢冒然前往,生怕本来就时断时续的手机信号到了楼下彻底消失而漏掉来电,贻误了“战机”,因此不得不少喝水。加上吃饭不及时、睡觉也只能打个马虎眼,在船上的几天,他明显“缩水”了很多。

  测量队副队长韩磊,5月11日7时接到电话立即赶到单位调试设备,而当时他正准备送孩子上学,爱人已上班,丈母娘又不在身边,他只好请幼儿园老师帮忙,8时一到单位就投入设备调试。以往,都是启用2套设备,这次任务急要4套设备一起上,其中2套刚从美国返修回来。仅仅一个小时,4套设备就整装出发。

  这次应急扫测是一次对海事测绘队伍专业技术能力和应急组织协调能力的重大考验。史晓平说:“此次扫测面积之大、范围之广都创下了上海海事测绘中心应急扫测工作的新纪录。”今后,上海海测人将继续秉承“严谨、坚韧、务实、奉献”的海测价值现,努力培育“一核多元”测绘能力,为服务国家海洋战略、服务水上交通安全、服务水运经济发展作出上海海测人应有的贡献。

分享: